焦點
-
親民售價還有獨家雙旋鈕設計,微軟推出全新的Xbox無線耳機
新一代的Xbox Series X/S推出至今已經好一段時間了,姑且不論市場缺貨的問題到底何時會解決,至少產品設計部門依然是有在努力工作中,除了在新年前推出相當應景的大紅色Xbox搖桿之外,微軟也在不久前加碼推出了原廠的耳罩式無線耳機。 新款的耳罩式無線耳機在外觀上與Xbox Series X採用相同的黑底點綴微微綠色的配色風格,並搭配了一個可翻折收納的麥克風。比較特別是,耳機的側面外殼借鏡了自家降噪耳機Surface Headphones(台灣未販售)的旋鈕設計,玩家可以透過旋轉方式快速調節耳機撥放或是麥克風交談的音量。 既然是為Xbox主機推出的無線耳機,耳機本身自然是符合了Xbox Wireless,因此在聲音的傳輸品質和穩定性上自然是不需要擔心,另外耳機本身也支援藍牙連線功能,平時不打電動的話,也可以和PC、手機等設備進行連接,還可透過Xbox Accessories軟體進行細部設定和韌體更新。 音效方面,耳機支援了Windows Sonic、杜比全景聲、DTS Headphone: X等多種環繞音效標準,為玩家提供「聲」歷其境的空間感。至於負責交談用的麥克風則是採用雙波束成型設計,以提供更好收音品質之外,本身也具備背景噪音隔離與自動靜音功能,避免玩家在沒有說話的時候,麥克風還不斷的收錄惱人的噪音來干擾隊友。 最後,耳機能夠在充飽一次電後連續使用15個小時,且充電30分鐘,就能提供4小時的使用時間。目前耳機已經在Xbox的官網上開放預購,售價為$100美元(約台幣3000元左右),美國將在3月16日出貨,台灣則已經在官網表示會在4月2日正式與大家見面。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HvH7D6qQY&ab_channel=Xbox ▲產品介紹影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realme 7 5G開箱動手玩,免萬元入手120Hz及大電量超值手機!
雖然這陣子許多手機大廠都紛紛推出了多款新產品,但是動輒旗艦機就要價3、4萬以上,實在不是一般玩家負擔的起的價格,難道想要許願有大螢幕、5G、大電量又能輕鬆操作與駕馭、還能提供不錯的拍照/錄影功能的手機有這麼難嗎? 一向以提供超值手機讓玩家可以暢享行動使用樂趣的realme也隨著先前聯發科MediaTek推出Dimensity天璣系列新款處理器,對應的推出了realme 7 5G以及realme X7 Pro 5G這兩款手機,其中的realme 7 5G的售價則是落在萬元以內,規格面上直接滿足了大螢幕、大電量以及5G+5G雙卡雙待的特色,並搭配了背面配置多達4顆主鏡頭相機的設計,提供玩家優質的使用體驗;就跟著小編腳步來開箱瞧瞧吧! 相較於其他大廠品牌的定價策略,realme顯然是屬於超值版的陣營,除了提供玩家想要的大螢幕6.5吋之外,採用的還是可支援120Hz螢幕更新率、180Hz觸控採樣率的版本,玩家可以自行依需求在應用程式內切換(智慧切換)或維持標準的60Hz節電,這對希望可以獲得高畫質與流暢顯示的玩家來說,可是能體驗流暢滑順的螢幕感受與擁有增強手遊操作時的反應速度回饋等兩大特點。 而5G的支援光是從型號就已經確認囉(外包裝盒上就有特別標示了),另外的大電量在這款realme 7 5G上頭則是配備了高達5,000mAh的電池,並支援30W Dart Charge快充技術,透過內建智慧控制晶片,充飽100%電力只需65分鐘,這一點對於重度使用的狀態下能夠邊玩邊充、閃電回血顯然相當重要。另外,還可以支援OTG反向充電,萬一忘了帶行動電源但其他裝置缺電還能臨時頂一下用,厲害吧! 除了外盒包裝維持一貫的黃色系風格外,這次的realme 7 5G一共提供了玩家2種顏色選擇:破曉之光、青出於藍,其實就是藍色跟綠色,不過官方有在背面做了CD紋理工藝,所以在陽光下或光線下會呈現另類的質感,內建的處理器則是搭載7nm的聯發科Dimensity天璣800U,記憶體及儲存空間為8+128GB配置,作業系統為Android 10,相機功能方面則是後置主鏡頭採4顆設計,分別為200萬B&W人像鏡頭/ F2.4、800萬超廣角鏡頭/119°超廣角、4800萬超高畫素鏡頭/F1.8/6P鏡頭、微距鏡頭/最短4cm對焦距離,正面的挖孔屏前置相機則是具備1600萬像素,支援AI智慧美顏與人像模式。 如同官方口號:入手5G手機毫不費力,這款realme 7 5G在整體的設定上就是提供使用者大螢幕(6.5吋)、高電量(5000mAh)、高螢幕體驗(120Hz)以及高效能表現(MediaTek Dimensity 800U),配上30W Dart閃充技術以及支援OTG反向充電,讓使用者可以帶一支realme 7 5G出門就頂用一整天了,加上4鏡頭設計的4800萬像素配置,超廣角與近拍微距通通難不倒,而且高達90.5%屏占比的6.5吋大螢幕,20:9顯示比例,追劇、手遊打Game還能設定120Hz更新率與180Hz觸控採樣,怎麼滑都是超順暢。 內建Android 10系統以及8GB+128GB記憶體儲存配置,另外也提供有第二組SIM卡槽可支援MicroSD擴充記憶卡功能,只能說,這支realme 7 5G幾乎滿足了玩家的各面向需求,搭配方便易操作的realme UI介面,怎麼樣都好用。 在相機的規格面上,realme 7 5G也並不含糊,除了前置鏡頭提供了1600萬像素的版本並支援AI智慧美顏之外,後置的主鏡頭採4鏡頭配置,提供了使用者4800萬像素主鏡頭、 800萬像素119°超廣角鏡頭、200萬像素4cm微距鏡頭以及B&W人像鏡頭等,拍照功能也內建有48M模式、超級夜景、全景、專業、縮時攝影、人像模式、HDR、超廣角、超級微距、AI 場景辨識、AI 智慧美顏、炫彩模式、濾鏡、景深調節等等,玩家可依照當下的拍攝需求選擇適當的模式進行拍攝,至於錄影功能則支援超廣角錄影、慢動作錄影、4K/30fps錄影、1080p/30fps、60fps錄影、720p/30fps、60fps錄影等等,另外也提供了錄影穩定性支援,包括UIS和UIS MAX錄影超級防手震。 效能方面或許會認為採用的是MediaTek聯發科的處理器就會比較遜色些,事實上在這款Dimensity天璣800U、2.4GHz+2GHz(8核心)處理器的發威下,其實整體的表現並不俗,這款版本在官方文宣上是說有安兔兔測試達34萬分以上的表現,下面也就透過實際測試來驗證一下是否有達標囉! 既然前面有提到官方宣稱安兔兔有達到34萬分以上,那當然就先來測測看實際在安兔兔上的表現,透過下面的實測截圖可以得知,的確是有達到34萬分以上的成績,小編實測數次的結果,可達344474分、存儲測試的成績也有36305分。 換成魯大師測試的結果也是表現不俗,整體的成績與評語都還不錯;至於PCMark以及3DMark的測試,也同樣可以從下面的截圖看到實測成績,PCMark的綜合評分也有5顆星,而且在電池續航力的實測上,高達21小時30分的長效使用力,的確是十分罕見,也代表了的確如官方所說,帶出去用上一整天都不怕沒電,而且還可以透過OTG方式反向提供玩家其他裝置充電用。(電量驚人啊) 最後當然就是來看看到底realme 7 5G實拍出來的照片效果是如何囉!由於支援4800萬像素,所以如果要拍到這個像素就要記得按一下主畫面的48M,否則以標準拍照模式下就是只有4000x3000而不是4800萬像素的8000x6000囉,而實際上4000x3000像素下的表現也不錯,看看街景的表現就知道了。 拍照介面的超廣角模式也是直接按螢幕小圖示即可,119°的超廣角鏡頭下,雖然像素降為800萬(3264x2448),但相對的就沒有過度的扭曲變形,自然度還保持的蠻不錯,下面其他的圖片則是採最高的48M(8000x6000像素)模式拍攝,包括了有動物、食物與夜間街景等,realme 7 5G都能提供使用者不錯的畫面品質。 一向以高C/P值訴求的realme手機,從這款realme 7 5G身上就能驗證無誤,透過搭載最新7nm製程的聯發科天璣800U處理器以及內建8GB+128GB記憶體配置,提供了使用者不錯的效能表現,再配上內建的5000mAh大電量電池與30W Dart閃充技術,無疑地讓玩家不需要擔心耗電問題,就算帶出去用上一整天也沒問題,5G+5G雙卡雙待,還能支援第二組SIM卡槽MicroSD擴充,6.5吋大螢幕配上120Hz高更新率,打Game追劇通通行,加上4800萬像素的後置4鏡頭設計,連拍照錄影都能一鍵搞定,這樣的5G手機誰能說不給力呢! 如果正想換一支手機試試5G上網暢快感受,又不想花太多預算傷荷包的話,那萬元有找的realme 7 5G或許會是可以考慮的對象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透明RGB風扇閃耀全方位光彩,Sapphire NITRO+ AMD Radeon RX 6800 XT SE顯示卡簡單動手玩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年各家的顯示卡造型上雖然都或多或少帶有一些RGB燈效元素,但多僅限於頂部有比較多的著墨,正面區域尤其是風扇區則缺乏燈光點綴,這樣設計在某些方面總覺得差強人意,畢竟明明機殼內的所有風扇都可以滿滿RGB,為何要獨缺顯卡風扇呢? 專注於AMD陣營顯卡的製造的藍寶科技(SAPPHIRE),特別在NITRO+ AMD Radeon RX 6800 XT SE顯示卡上加入RGB風扇的設計,要來滿足無RGB不歡的玩家區需求。 藍寶推出的NITRO+ RX 6800 XT顯示卡系列有「一般版本」和本次介紹的「SE」版(Special Edition),兩者在外觀有著相當明顯的差異,SE版特別增加了風扇的RGB燈效,故特別將葉片改為透明設計,而一般版就真的跟一般顯卡設計一樣,僅有頂部和背面有RGB設計了。 購買顯示卡除了要有好看的外型,強悍的散熱設計也是同等重要,藍寶替今年RX 6000系列顯示卡導入了全新的Tri-X散熱技術,將顯示卡的散熱設計進行了全面性的改良。 仔細觀察正面的三顆風扇可以發現中央的風扇自尺寸、葉片數量、葉片排序方向都與左右兩邊不同,這樣的混合式風扇設計可以為顯示卡帶來更強大的向下風流,同時還能達到減少風扇噪音的效果。 而在內部的散熱器的部分,除了利用波浪紋路的散熱鰭片來消除風流進入時的風切聲外,獨特的「V」型下凹式設計還能夠達到匯集風流的效果,讓冷風能夠直達發熱核心。 最後,不同於多數顯示卡對待晶片周邊的MOSFET、記憶體僅是使用導熱膠幫助散熱,NITRO+ RX 6800 XT SE為這些周邊零件加裝了全新的K6.5 Memory Pad散熱器,與上一代的K5散熱器相比,零件覆蓋處的整體導熱效率提高了38%,讓顯示卡不僅GPU晶片,連周邊零件都能有最佳的工作環境。 買顯示卡最重要的當然要玩遊戲囉!因此NITRO+ RX6800 XT SE顯示卡的表現如何自然也是給它實際驗證看看,做為搭配,本次處理器選用AMD Ryzen 9 5900X,完整平台格如下: 主機板:ROG Crosshair VIII HERO 處理器:AMD Ryzen 9 5900X 記憶體:Crucial Ballistix RGB DDR4-3600 8GBX2(共16GB) SSD:Seagate Fircuda 520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Mistel 850W 在每一次顯示卡必測的3DMARK中,針對DX12的Time Spy取得1.6萬分以上的成績、DX11的Fire Strike則能接近7萬分,表現都相當亮眼,至於光追的Port Royal則在9,000分左右,同樣符合RX 6800 XT效能表現。 在遊戲實戰上,小編一律將畫質設定設為最高,並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減少延遲等會影響FPS表現的選項,同時如果遊戲支援光追內容,也同樣將選項調至最高。 整體來說,NITRO+ RX 6800 XT SE在主流無光追內容遊戲表現上相當強勢,1080P、1440P都能夠輕鬆應付,甚至有能夠一戰4K解析度的資本,不過在光線追蹤方面則比較弱勢,在《看門狗:自由軍團》中,即使是1080P也無法達到60 FPS,看來光追內容方面還需要AMD和廠商的進一步優化才行。 最後我們也來看一下創作程式方面的表現,顯示卡在Photoshop中取得了破千分的成績,能夠輕鬆應付各種複雜的修圖;而在全方位硬體要求嚴苛的Premiere Pro中,則是得到747分,倘若剪輯的影片特效不是過於複雜,要勝任4K影片剪輯還是可以的。 藍寶科技推出的NITRO+ RX 6800 XT SE藉由透明風扇讓正面的RGB燈效能從風扇之中透出,讓整張顯示卡更顯華麗,對於喜愛直立顯示卡的玩家來說,這樣的設計也更具展示的效果。 不過截至今日,AMD在新一代顯示晶片的供貨上依然相當吃緊,使得全世界的顯示卡都在在嚴重缺貨中,在無法保證貨源的情況下,NITRO+ RX 6800 XT SE僅有在特定地區少量開賣,台灣目前則不知何時才會引進,因此想要入手的話,就只能依賴代購或是國際購物網站了,使得這款產品和玩家之間形成了一道不易跨越的障礙。(只能期待官方多放一些量出來給大家入手囉~)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AKG親手調教的絕妙音質,在時尚與科技間遊走的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Samsung Galaxy Buds Pro開箱試聽
自從新iPhone移除耳機孔、也不在新產品中附送耳機後,帶起了這陣不知道是好是壞的風潮,而Samsung 的高階機種Galaxy S21也隨後跟上腳步,不在包裝盒中附贈耳機了,在這突然之間,耳機突然就變成時代顯學,但我說的並不是有線耳機,因為許多高階手機機種早已不再設置3.5mm音訊孔,我說的是,在時尚與科技間遊走的真無線藍牙耳機。 再加上疫情之故,線上課程、遠距會議等等新型工作模式的興起,兼顧通話品質、收聽數位串流媒體的音質,讓耳機甚至已經是生活必需品,完全無法忽視其入手的必要性,不過玩家們,如果你正在找一款適合你的真藍牙無線耳機,那麼小編介紹你一款—Samsung旗下剛推出的入耳式降噪耳機Galaxy Buds Pro,它的主動智慧降噪技術、媲美錄音室的音質,或許將會成你的「猶豫」名單之一。 Galaxy Buds Pro有星魅紫、星魅黑、星魅銀共3種顏色,而小編本次所入手的是星魅黑版本,雖說充電盒上採用了霧面啞光設計,但在燈光照耀下卻會隱約閃耀著金屬光澤;體積相當小巧玲瓏,外出攜帶時也不會占用太多空間,不過有件趣事,小編在情人面前拿出Galaxy Buds Pro的時候,差點被誤以為要求婚了,因為星魅黑的外觀設計與體積,整體而言都太像戒指盒了。 然而Galaxy Buds Pro就如其名銀河一樣浪漫,翻開充電盒,拿出來的雖然不是鑽戒,但耳機本體頂端的鏡面設計,讓頂上的金屬光澤隨著光線不停流動,使得Galaxy Buds Pro始終都充滿著一股浪漫氣息,俯瞰城市,密布的燈光就如一座陸地上的銀河,而戴上Galaxy Buds Pro之後,你配戴的將不只是具有高音質、強大降噪技術等功能的耳機,而是銀河上最閃耀的星。 身為高階真無線藍牙耳機的Galaxy Buds Pro,除了設計上簡直像個百貨公司專櫃精品外,防護措施還真的做到滴水不漏,Galaxy Buds Pro具有IPX7防水等級,掉進水深1公尺的游泳池,也不會因為浸水而損壞。 入耳式耳機有個通病,雖然接觸耳道的設計能讓立體聲與環繞感更加突出,但長時間配戴的話常會有異物感,然而Galaxy Buds Pro的入耳式設計,一樣可以達到與肌膚幾近貼合,再加上ANC技術,讓降噪功能大幅提昇,且不但運動時不怕掉落,在耳機上更設計了排氣孔裝置,還能平衡耳內壓力。 Galaxy Buds Pro充電盒後端有一孔USB Type-C,用以充電,也可以支援無線充電,但假設玩家們的手機是Galaxy系列手機的話,也能以無線分享電力功能替Galaxy Buds Pro充電,當然,Galaxy Buds Pro也支援快速充電,只要5分鐘便能擁有1個小時的播放時間。 續航力部分,Galaxy Buds Pro在開啟ANC智慧主動式降噪時,可提供約莫5小時的播放時間,而充電盒載滿電的情況下可提供大約13小時的電力,兩者合一使用的話便可達到18小時的電力;而當玩家把ANC智慧主動式降噪關閉之後,Galaxy Buds Pro可以提供8小時播放時間的續航力,充電盒則有20小時的電力,加總起來共可提供28小時之長的電力,真的,開一天都不怕沒電。 既然身為Samsung旗下可以說是最高階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到底搭載了什麼規格,讓Galaxy Buds Pro可以如此自信滿滿呢? 所以讓我們先來談談降噪技術,Galaxy Buds Pro除了音質的呈現以外,主打的就是這個降噪技術,Galaxy Buds Pro搭載ANC智慧主動式降噪,可過濾近99%的背景噪音,並且在耳機內外都配置了麥克風,可即時監控外在噪音,讓ANC智慧主動式降噪能夠透過智慧演算法來增加或者減少外界音量,以後就不必因為外面的環境實在太吵,而將音量調高而傷了自己的聽力了。 而這個Galaxy Buds Pro的降噪技術還有一個有趣的功能,小編舉個例子好了,假設我們戴著Galaxy Buds Pro,走出捷運站,然後走到便利商店想點個大杯冰拿鐵,這時,我們可以不必把Galaxy Buds Pro其中一耳卸下來,也不用關閉降噪功能,就能和店員順利對談,因為Galaxy Buds Pro具備語音偵測功能,在玩家們講話時,智慧演算法技術會立即將玩家從ANC智慧主動降噪模式中解除,切換成環境音效,並且設置於外側的麥克風也會將收音訊號集中在玩家與談話的對象,這便利性要不要太高啊? 那麼音質呢? 別擔心,前文有提及,Galaxy Buds Pro是入耳式設計,有設置一個透氣孔,除了降低耳壓與阻塞感之外,還能提升寬敞的立體聲。除此之外,Galaxy Buds Pro是個具備了媲美錄音室等級的音質,搭載經AKG調校過的且量身訂做的驅動單體雙喇叭:11mm低音喇叭與6.5mm低失真高音喇叭,具備廣闊的頻率響應、能夠精準呈現各種動態細節與層次的高低音。 更值得一提的是,Galaxy Buds Pro還搭載了Dolby Head Tracking與Dolby Atmos技術,大幅度提升Galaxy Buds Pro所能呈現的各項音訊細節、與環繞音效的真實感,並且所配載的智慧運動追蹤器可在轉動頭部時鎖定音效方向,所以,想體驗360度環繞音效?剁手Galaxy Buds Pro就對了。 在收音方面,小編適才不是有提及Galaxy Buds Pro內外側都設置了麥克風,除了用作監控外來雜音之外,這雙麥克風設置還是支具備Beamforming指向收音的高SNR麥克風,能夠清晰擷取玩家們的音訊,除此之外,Galaxy Buds Pro更內側還多裝了一支麥克風,3組麥克風搭配Galaxy Buds Pro的語音擷取單元技術,加上頂端搭載的麥克風罩網與腔室,低突出的設計能夠降低風切聲,無論夏天吹電風扇、還是開車時,都不用再擔心說話時一併將惱人的風聲傳給對方。 此外,在技術與規格面外,Galaxy Buds Pro有個值得一提的功能,那就是Auto Switch,該功能可以自動偵測玩家們當下最迫切需要連結的裝置,並且立即切換。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玩家們正在用平板看Netfilx時,並且透過Galaxy Buds Pro收音,如果突然接到來電,Galaxy Buds Pro就會將音訊暫時切換至手機,於通話完畢之後再切回平板,不用觸控螢幕或其他多餘動作,便能在裝置間切換,但要注意的是,Auto Switch功能僅限搭載OneUI 3.1或更高版本的Galaxy智慧型手機與平板,某些裝置與應用程式可能會沒辦法支援Auto Switch功能,玩家們在使用這個功能之前,可能要先留意一下手上的裝置或者作業版本。 雖說在市面上各種藍牙耳機百花齊放,連結方式也都各不相同,但Galaxy Buds Pro的連結方法,在小編看來是有那麼一點特殊,弄得不好,搞不好會一頭霧水,但沒關係,小編這裡親力親為,教玩家們怎麼快速讓裝置與Galaxy Buds Pro連線。 第一個方法,取出Galaxy Buds Pro,然後雙耳都戴上之後,比方說即將連接的是手機,那麼就打開手機藍牙,接著伸出雙手食指,按住耳朵上的Galaxy Buds Pro,大概3秒時間變會聽到一聲音效,最後在手機藍牙介面上連上Galaxy Buds Pro之後便大功告成啦。 但這個方法,會讓使用Galaxy Buds Pro的玩家們僅能使用比較陽春的功能,快捷手勢也相對較少,但沒關係,還有另外一個方法:首先呢,先下載Galaxy Wearable,開啟這個app之後,找到Galaxy Buds Pro的欄位,點住之後,再進行上述所說的第一個方法,於是我們便會透過Galaxy Wearable來連結Galaxy Buds Pro,不僅會很貼心地教導玩家們如何使用各種快捷手勢,還能透過SmartThings Find系統來找到自己的Galaxy Buds Pro,根本就不怕粗心遺失(但還是要細心保管好啦)。 而透過Galaxy Wearable連線,還有幾個更詳細的操作,比方做降噪細節,除了快捷手勢的調整之外,還能在app裡面操作主動式降噪、環境音效、關閉這3種模式,並且主動式降噪還細分成高與低2種降噪等級,環境音效方面,也有4段調節,假設玩家們不習慣語音偵測這個功能,也能在app裡面進行關閉,只要多花個十秒下載程式,但就能擁有更多操作模式,何樂而不為呢?你說是不是。 不過我們紙上談兵了這麼久,是時候來實際體驗Galaxy Buds Pro的音訊表現了,小編這邊挑了幾首歌,但耳機體驗這件事,本就相當主觀,玩家們就視自身情況來適度參閱意見囉! 無論是在流行樂界還是搖滾樂的圈子,Radiohead的大名如雷貫耳,以多變且極具實驗性的曲風,在國際間獲得了諸多掌聲,相信已經不用小編再贅述了,本次小編選用了Radiohead的Jigsaw Falling Into Place這首歌,來嘗試一下Galaxy Buds Pro的動態呈現,曲子中律動的Bass Line與左右聲道的切換,Galaxy Buds Pro的音訊抓取都相當準確,立體聲與環繞感的表現相當不錯,爵士鼓hi-hat cymbal的掌握也相當精準,在傳導上也完全沒有問題,不會出現訊號漏一拍,而毀了整首歌。 除了交響樂與Post-Rock,Shoegaze也是個拿來測試耳機音質細節的好選項,Shoegaze喜歡在曲子裡將濃厚的吉他破音做成音牆,聽起來會有一股轟隆轟隆且黏糊的感覺,但仔細聆聽的話,其實可以聽出很吉他編曲的很多細節,於是針對Galaxy Buds Pro的細節呈現來說,在Conception For Three Forms Of Unhappiness At The State Of Existence這首歌當中,Galaxy Buds Pro對於音牆的呈現,拿捏得十分得宜,開鈸的敲擊聲,也在小編將調到音量最大的時候,表現相當傑出,沒有爆裂的感覺,只是對小編而言,Galaxy Buds Pro在低頻上的表現略顯不足,實際一點來形容,Galaxy Buds Pro的低頻就像我們拿鼓槌敲擊大鼓時,鼓皮表面只有輕微突出的樣子,還不足以穿破那層薄膜,但中高頻的表現仍是相當不錯的。 至於降噪測試,小編覺得有點危險,如果將降噪模式調成高比例,是可以隔絕外在聲音,倘若走在路上,那真的會什麼都注意不到;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則是Galaxy Buds Pro具有以語音偵測來調節降噪程度的功能,而這個功能的原理來自於,Galaxy Buds Pro會偵測玩家們的耳骨動態來模擬說話的情況,但也因太靈敏,如果劇烈咳嗽的話,語音偵測功能會被觸發,耳機也會自動開啟通透模式。(這部分稍微會有些因人而異) Samsung在手機市佔率上本就與iPhone不相上下,但iPhone有AirPod,AirPod又對Android系統不那麼友善,想同時顧及時尚與性能恐怕是件難事,但在Galaxy Buds Pro的推出之後,經過AKG調校的單體雙喇叭、走在時代尖端的降噪技術、與高貴的外觀設計,誰說只有AirPod能夠獨霸時尚與科技市場,相信Galaxy Buds Pro或許將會以Android系統相性最高的高階無線藍牙耳機殺出一條血路,如果玩家們拿的是Galaxy系列手機,那就更完美不過了。 廠商名稱:SAMSUNG - 台灣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656-8686 廠商網站: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中華電信HiNet光世代2G/1G光纖上網來襲,寬頻網路速度再升級!
萬眾矚目,中華電信HiNet光世代2G/1G光纖上網要來了!玩家準備好了嗎?這次電腦可要準備2.5G/10G網路卡,才能對應新的超高速光纖上網了! 繼香港電訊、日本So-net、NTT等寬頻上網業者,陸續提供10G光纖上網之後,台灣中華電信HiNet也要提供更高速的寬頻網路了,這次將會提供下載速率高達2G/1G的新選擇。 近日,NCC認證通過的中華電信Nokia XS-0525X-P HGW數據機,終於現身,而且已經通過了NCC認證。Nokia XS-0525X-P HGW數據機,機身提供1埠2.5G/10G有線網路,可以透過2G/1G有線網路來連接交換器、無線路由器或電腦,本身還具備2.4G/5G WLAN。 值得注意的,目前中華電信HiNet光世代最高速1G/600M資費並不便宜,上網費牌價:1067元,電路費牌價:1332元,總資費:2399元,要使用1G/600M光纖上網所費不貲,更別說是即將推出的更高速率2.5G、10G光纖上網。 由於中華電信寬頻上網資費,需要送NCC審議核定,目前還沒有中華電信HiNet光世代2.5G/10G資費的最新消息。 看到人家用中華電信HiNet光世代1000M/600M,很羨慕吧?沒錯,不過是隔壁棟大樓,台北市也一樣,結果你家,最高只能上到20M/5M、60M/20M。大多數的用戶,只能上到100M/40M。FTTH光纖上網,就跟人生一樣,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能上,你幸,不能上,你命呀! 最新的中華電信HiNet光世代2G/1G光纖上網也是一樣,對大多數的用戶來說,不只是價格的問題,有錢還不一定能裝,只能望穿秋水地等待著。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看得到吃不到呀!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Seagate Game Drive for PS4 2TB《漫威復仇者聯盟》限定版行動硬碟實測開箱,外接硬碟機中的優質選擇!
還記得先前為大家開箱的嗎?這顆由知名硬碟大廠Seagate與Sony跨界攜手合作的外接式硬碟,不僅擁有時尚輕薄的外型,2TB容量也足夠PS4玩家儲存數十款遊戲資料;而這次更是與遊戲大作《漫威復仇者聯盟》聯名,推出了多款《漫威復仇者聯盟》限定版,讓原本簡潔、低調造型,添上一股濃厚的漫威色彩。 Seagate Game Drive for PS4 2TB《漫威復仇者聯盟》限定版行動硬碟提供「浩克」、「索爾」、「復仇者聯盟」以及「美國隊長」四種版本供玩家選擇,小編這次入手的是「復仇者聯盟」版本。 在外盒設計上與原版大不同,改以黑色蜂巢式圖案重新設計過,並印上復仇者聯盟字樣,使用透明塑膠殼包覆行動硬碟,讓玩家一眼就能看到盒子內的Game Drive《漫威復仇者聯盟》限定版行動硬碟本體。 接下來直接看行動硬碟本體吧!Seagate Game Drive for PS4 2TB《漫威復仇者聯盟》限定版行動硬碟採用與原版相同的黑色主體,並在正面漆上了《漫威復仇者聯盟》遊戲人物塗裝,實際尺寸為長寬厚113.5/76/12.1mm,相當輕薄便攜。 再來就直接上機測試吧!Seagate Game Drive for PS4 2TB《漫威復仇者聯盟》限定版行動硬碟與原版相同採用USB 3.2 Gen 1(USB 3.0)高速傳輸介面,並提供2TB大容量,可容納約50款遊戲檔案,並能直接連接PS4,無需再額外更換PS4主機內建硬碟即可擴充容量。 這邊小編先在電腦利用常見的CrystalDiskinfo、CrystalDiskMark來簡單測試效能,從CrystalDiskinfo可以看到內部硬碟實際型號為ST2000LM007-1R8174支援UASP協定,有效提升傳輸效能,接著透過CrystalDiskMark測試可以看到讀寫速度來到141.34/133.59MB/s,已經足夠應付一般遊戲檔案讀取。 再來直接連上PlayStation 4主機後可以看到PS4主機馬上就能辨識出PS4 Game Drive,並能直接格式化作為擴充儲存空間。 整體使用下來,這顆Seagate Game Drive for PS4 2TB《漫威復仇者聯盟》限定版行動硬碟的效能確實不俗,2TB容量也相當夠用,而在《漫威復仇者聯盟》塗裝加持下,讓原本已經具有對PS粉絲來說相當收藏價值的外型再提升一個檔次,若是身為一個PS+Marvel死忠粉絲,這顆《漫威復仇者聯盟》限定版的Seagate Game Drive行動硬碟絕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廠商名稱:Seagate -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技術支援:02-2545-1305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家中過年好玩伴,次世代遊戲主機PlayStation 5、Xbox Series X 如何選?(下篇)
看完次世代主機們的介紹後,相信玩家們除了在苦惱如何挑選主機,也在煩惱周邊的產品該如何選擇,其實這次兩邊的次世代主機在周邊的對應上可以說是做得相當完善,基本上大部分支援前代主機的產品也一併能在次世代主機上使用。 而在這些眾多的周邊產品中該如何挑選還是存有疑慮的玩家們,小編這邊也用手上幾樣如行動硬碟、耳機甚至是路由器等常見的周邊設備來推薦給大家。 Xbox Series X/S的內建硬碟採用的是基於PCIe 4.0通道設計的客製化的SSD,並且為了實現更好的資料傳輸效率,主機導入了自家開發的Xbox Velocity Architecture技術,藉由晶片與傳輸通道的整合,為遊戲帶來更高的開啟速度。 只是由於主機是採用特製規格的SSD,就代表玩家不能隨意更換,面對新世代遊戲更加提升的畫質,遊戲的體積勢必也將更為肥大,面對未來很可能隨便動輒100GB以上的遊戲,主機內建512GB或1TB硬碟也就顯得捉襟見肘,玩家勢必得準備額外擴充設備才行。 不過這個擴充設備可不能隨便亂找,一般的外接式硬碟由於頻寬有遠不及內建SSD的存取效率,使得玩家雖然能夠將新世代的遊戲存放到其中,但想要遊玩還是得需要將整個遊戲檔案轉移至硬碟之中,面對動輒50 GB起跳的遊戲,那檔案傳輸所要花費的時間,可真的是要等到天荒地老啊!因此想要緩解緊繃的硬碟容量,又不想要花費大量時間等待檔案傳輸的玩家,勢必就要來張Xbox專屬擴充卡了。 而目前唯一能夠通過微軟層層嚴格設計規範,成功推出Xbox專用儲存卡的廠商,就只有硬碟大廠Seagate了。Seagate為Xbox Series X/S 推出的1TB擴充卡能夠完美對應Xbox Velocity Architecture通道整合技術,讓儲存在擴充卡內的遊戲也能擁有等同於內建硬體的存取效能和高速啟動速率。 同時這張儲存卡在使用與安裝上也相當簡單,只要將其對準主機後方的專用插槽,就能夠立即使用,讓玩家的遊戲旅程不必再為容量而做出取捨,也不須因為速度而耽擱了! 還記得先前為大家介紹的Crucial X8 2TB Portable外接式SSD嗎?這條由Crucial所推出的外接式SSD,不僅擁有相當輕巧便攜的外觀造型,高速的讀取速度、不容易損壞等優點,更是適合作為外接硬碟使用,而容量方面也提供了高達2TB容量可選擇,小編至今還是常常在使用它。 輕薄小巧的Crucial X8 2TB在外觀上與1TB相同,整體以黑色金屬霧面為主並擁有美觀流線造型設計,拿取的手感相當不錯、也很適合收納在口袋,外殼更是採用了一體式陽極氧化鋁核心,不但兼具美型在散熱上也有一定的幫助。 而且整體封閉式設計加上經過極端溫度、衝擊、振動甚至7.5英尺跌落測試,保證了耐用度與堅固性,讓玩家可以安心使用,比起一般HDD需要細心呵護,這款X8可以說是幾乎不怕受到一般外力撞擊而損壞。 此外、Crucial X8採用USB-C介面設計,並且有附上USB-C轉USB-A的轉接頭,讓玩家們可使用在大多數的USB-C、USB-A裝置,包含在Windows、Mac、iPad Pro、Chromebook、Android、Linux、PS4、Xbox上皆可使用,高相容性讓玩家在使用上顯得相當方便。 如剛才小編所說Crucial X8在推出時即可適用於大多數的USB-C、USB-A裝置上,小編在前面介紹PlayStation 5時就直接展示X8可以直接辨識使用,這邊再連接到Xbox Series X也是完全沒有問題。 由知名大廠Team Group十銓科技所推出T-FORCE TREASURE Touch External RGB SSD,不僅擁有長寬高85.5 x 68.5 x 12.5mm的小巧尺寸、高速的讀取速度、不容易損壞等作為SSD的優點,另外更是內建RGB燈條,讓整體充滿電競風格。 TREASURE TOUCH External RGB SSD外型採用黑色金屬髮絲紋設計,可有效幫助散熱,細緻的表面更是不容易沾上指紋、污漬,讓玩家在長時間使用時能夠保持美觀,整體寬度與一般外接SSD差不多,不過在長度上更加短小,對於攜帶、收納來說更加方便,位於SSD前端即為RGB燈條,讓原本低調的風格瞬間高調起來,並可透過觸控頂部觸控板來改變燈效。 此外,TREASURE TOUCH External RGB SSD採用USB 3.2 Gen2 Type-C接口,不僅能提供高速的傳輸效能,更能支援大部分的USB裝置,包括Windows、Mac、PlayStation、Xbox遊戲主機上。 如剛才所說TREASURE TOUCH External RGB SSD本身已經支援多種平台,這次直接連接於次世代主機上,可以看到在PlayStation 5上辨識沒有問題,並能格式化為擴充儲存空間,在Xbox Series X上也是如此,說明這顆TREASURE TOUCH External RGB SSD同樣能作位擴充儲存碟使用。 相當各位玩家應該都有在玩遊戲時,被遊戲中的美景震撼到,或是過程中發生各式各樣的趣事想要保存下來一再回味或是和朋友分享,這也是為何PS5和Xbox Series X/S都紛紛強化了自身主機的遊戲擷取和分享機制,Xbox甚至在新一代的搖桿上還新增了專屬的分享按鍵呢! 不過使用主機內建的硬碟光是用來裝遊戲檔案就已經相當吃緊了,更別說Xbox Series X/S還限制在使用內建硬碟的情況下只能錄製1分鐘的1080P影片或3分鐘的720P影片,這樣的限制除非能有預知的超能力,不然要根本不夠用啊! 好在只要使用外接式儲存裝置,單次紀錄的時間就能大幅提升到60分鐘,只是長時間錄影不僅會讓檔案變得非常巨大,導出到PC上進行剪輯的時候將會需要花上不少時間,同時錄影帶來的巨量容量消耗也代表玩家需要更大容量的裝置來進行儲存。 為了同時滿足遊戲主機和PC之間跨平台傳輸的需求,Western Digital推出了專為遊戲族群設計的WD_BLACK P50 1TB SSD行動硬碟。招牌的黑色工業風金屬外殼充滿了BLACK電競系列的帥氣風格,同時也為行動硬碟提供兼顧的保護與良好的散熱,以此來避免長時間錄影寫入的發熱降速問題,搭配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為這款隨身硬碟的穩定與可靠程度更上一層樓。 而在速度方面,WD_BLACK P50自然是繼承了WD黑標家族的極速特性,硬碟使用了USB 3.2 Gen 2x2 Type C介面,提供了高達2000 MB/s的讀寫速率,足以媲美不少市面上PCIe 3.0 M.2 SSD的傳輸速度,替玩家減少在電腦前枯等影片導出的時間,讓影片剪輯更有效率,分享更為快速、即時。 實際將P50連上次世代主機可以從圖中看到,不管是PlayStation 5還是Xbox Series X都能正確辨識。 不論是PS5還是Xbox Series X/S,在新世代的主機上都特別為了遊戲的相容性做了不少工夫,向PS5能夠相容絕大多數PS4的遊戲,Xbox Series X/S更是能一路回溯到最初代的Xbox遊戲,讓玩家能夠藉由新世代主機的強大硬體效能,來獲得更優秀遊戲體驗。 但也因為相容性的提升,當玩家入手新主機之後,如何管理與轉移自己過往的那龐大的遊戲庫存,那可就成為了一件傷腦筋的事了,畢竟這麼多遊戲就足以將主機內建的硬碟給瞬間吃光;可是如果選擇每一次想到要回味的時候,才又去重新下載又實在是相當麻煩。為此玩家需要的是一顆超大容量的儲存裝置來轉移這些「甜蜜的負擔」。大家熟知的儲存設備大廠Western Digital,為了滿足有超大儲存容量需求的玩家,推出了不少多樣產品,其中的WD_BLACK P10正是為了遊戲族群所精心打造。 WD_BLACK P10帥氣的工業風金屬外殼除了硬碟提供可靠的防護和散熱之外,內藏在底下的HDD硬碟更是為玩家提供了最大5TB的儲存空間,以及最大每秒140MB/s讀取效能,倘若以一款遊戲約60GB的容量來算的話,WD_BLACK將能夠裝入約80款遊戲大作,讓玩家能夠將直接自己的遊戲庫和DLC內容通通一口氣地收納到其中。 另外, WD_BLACK P10不僅僅只是提供大容量來滿足容量上的需求,考量到新世代主機能夠支援從隨身裝置中啟動舊世代遊戲,官方也在耐用度上下了功夫,為產品提供了3年的有限保固服務,讓玩家既能夠輕鬆管理與轉移自己的遊戲到新主機上,也能安心地去盡情享受在新主機的強大效能下所帶來的全新娛樂體驗。 實際將P10連上次世代主機可以從圖中看到,PlayStation 5與Xbox Series X都能正確辨識。 如今數位化時代,遊戲早已脫離傳統光碟片啟動的模式,但那些大作個個都是容量怪獸,這該如何是好呢?以研發儲存設備聞名的Western Digital,在2020年底推出了為電競而生的WD_BLACK SN850 NVMe SSD,以讀寫7000/5300 MB/s的超神速,堪稱儲存王者。 一身黑色勁裝加上樸實的設計、沒有華麗的外殼與外觀,為電競而生的SN850看起來雖然低調卻隱隱帶著一股霸氣,並且採用Gen4規格所研發,讓讀取速度來到驚人的7000MB/s,寫入速度也是不可思議的5300MB/s,最高IOPS甚至高達1,000,000,讓玩家們能夠在遊戲中獲得流暢、以及反饋高速的遊戲體驗,甚至還為往後的SSD立下了標竿。 PlayStation 5作為新世代的家用遊戲機,相對地,擴充設備需要有7000 MB/s以上的讀取速率高門檻,並且不支援PCIe 3.0 M.2 SSD,雖然Western Digital的SN850早突破了此一門檻,但SIE至今還不開放SSD擴充功能,不過咱們SSD當中的讀寫速度王者SN850肯定會在相容名單當中,玩家們還不超前佈署嗎? 但王者歸王者,該測試還是得測試,SN850目前還在等待PS5的認證中,小編便先行安插在電腦上,來好好地檢測SN850一番,但王者不愧是王者,讀取速度上果真來到7072.19 MB/s、寫入速度也高達5237.6 MB/s,IOPS也驚人的將近20萬,或許,玩家們可以入手2張,一張與PS5搭配使用,一張就拿來放在自己的電腦上囉。 在電競領域中,HyperX一直佔有一席之地,旗下產品都是以滿足職業電競玩家的嚴苛需求所設計,這次最新推出了HyperX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 無線電競耳機,沉浸式音效控制加上降噪麥克風,讓玩家們以職業電競選手級的規格,用聽覺克敵制勝。 HyperX Cloud Stinger Core wireless採用了全白配色、通體磨砂材質設計,即便是純白機身也不容易沾上指紋,全機重量也僅僅不到250公克,戴上去之後,想熬夜打通宵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啊。 而I/O配置與開關鍵都配置在左耳上,只要左手伸手一摸就能控制絕大部分的功能,由上往下摸的話,功能順序分別為:電源指示燈、電源鍵、音量控制閥、USB Type-C埠;在左耳上還配置了一支降噪麥克風,麥克風桿也可隨意彎曲,讓玩家能依照自己的嘴巴位置作調整,讓收音狀況能夠更加不受干擾。 然而電競領域不只有PC,HyperX的觸手當然也伸到了家用主機上,能完美相容PlayStation與Xbox系統,甚至是PS4或是Xbox One也有支援,無比輕盈的設計絕對能讓玩家除夕守夜也不感到疲憊,與降噪麥克風的完美搭配,也不用再怕家人們打麻將的聲音傳到正在溝通的隊友耳裡,造成指令不清、戰局大亂的情勢。 跟往昔華碩大都採用平擺方式設計的路由器不同,這台RT-AX68U採用了垂直放置的設計,縮減了空間擺放,天線的設計也十分單純,設置了大概15公分的3根天線,並且有45度的移動幅度,有點類似汽車雨刷的轉動方式,讓天線的排列更加有立體感。 在指示燈方面,RT-AX68U將其設置在最頂端,由右至左分別為電源燈、2.4 GHz、5 GHz、WAN、LAN,讓玩家們能夠不必彎腰也能清楚看見目前的路由器狀態,而RT-AX68U的I/O設置也非常豐富,設置在RT-AX68U的美臀部位,由左至右分別為直流電電源孔、並列的WPS鈕(上)與Reset鈕(下)、電源鍵、USB 2.0埠、USB 3.0埠、1孔WAN埠、4孔千兆LAN埠。 RT-AX68U採用的是Wi-Fi 6技術(802.11ax),2.4GHz與5GHz的雙頻傳送速率是Wi-Fi 5的1.5倍,最高竟可達2700Mbps,並且能靠著ASUS AiMesh技術來新增節點,並且具備自我修復連線功能,並且馬上以其他路由器來取代故障的那台 如今在電競界,各個平台與遊戲都大打社交牌,連網與朋友同樂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元素,ASUS RT-AX68U不僅僅能支援PC與手機,當然也相容在電競界隻手遮天的兩台家機霸主PlayStation 5與Xbox Series X,讓玩家們不用與親人們互搶頻寬,也不用再傷了和氣。(誤) 以上就是PlayStation 5、Xbox Series X與相關周邊的介紹與小編體驗感受,透過這次介紹後,玩家們心中對於兩邊主機的疑惑是否有更明確的答案了呢?這次Xbox Series X確實保持了強大效能兼具比對手輕巧的體積,雖然與前代相比還是比較大台,但因為簡潔方正的造型讓便利度沒有打折太多,而PlayStation 5方面則是選擇了維持強大效能兼具美型曲線的設計,兩邊主機的性能強度確實可以說是不分軒輊,至於外觀造型就只能說見仁見智,畢竟每個人的喜好都不同,小編自己覺得兩邊設計都別有特色。 而在控制器的差異上,Xbox陣營不用多說,保持原有特色而再更進一步加強的Xbox控制器肯定是最舒適的選擇,PS陣營的DualSense雖然握感上已經有大幅進步,不過小編覺得還是略遜對手一籌,但有了觸覺回饋與自適應板機的加持,整體新鮮、沉浸感可以說是大幅加分。 當然,握感的好壞還是會因人而異,建議有機會可以到實體門市現場體驗看看,就能清楚了解其中的差異,而在周邊方面,其實大部分產品也都能直接對應,玩家們也不用太擔心會遇到不相容的情況。 無論如何,選擇一台遊戲主機其實也沒有那麼困難,在硬體規格兩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就只差在外型設計是否符合自己喜好,而在遊戲選擇更是可以透過網路事前了解來避免雷片,小編認為只要看對眼並符合需求就可以直接入手過個好年了! (01) (02) (03) (本篇)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正面迎戰NVIDIA DLSS功能,AMD將在春季為RX 6000系列顯卡加入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功能
提到接下來顯示卡最重要的一項畫面支援功能,那一定就是「光線追蹤」了,這項功能能夠及時運算遊戲場景光源來達到更為栩栩如生的畫面表現。然而光線追蹤需要消耗大量顯示卡的運算資源,進而造成畫面的流暢性大幅下降。 針對這個問題,NVIDIA利用DLSS功能,透過深度學習計算後,重新調整畫面的資源分配和材質解析度縮放,達到在「幾乎不影響」畫面的前提下,提升畫面整體的流暢度的效果,也多虧了這項功能的導入,光線追蹤在遊戲中才沒有淪為噱頭。 不過以上僅屬於NVIDIA顯示卡的專屬優勢,AMD的RX 6000系列顯示卡雖然也支援光線追蹤,卻因為沒有類似DLSS的功能輔助,造成現階段多數光追內容的遊戲在A家顯卡的表現上都不甚理想,好在AMD即將在春季為驅動進行大更新,來補足這方面的不足。 根據外媒的報導,AMD即將新增兩項全新功能,分別稱作: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和Radeon Boost,前者的原理和NVIDIA的DLSS相似,都是利用深度學習功能來重新分配畫面的運算比重,以此來優化光追遊戲的整體順暢度。 至於Radeon Boost的作法則更為殘暴,它會根據畫面的內容的多寡,直接調整畫面的原生解析度,例如在激烈的槍戰中,材質解析度會自動從4K降為1080P,以換取更好的流暢度,同時為了避免縮放解析度造成畫面模糊,Radeon Boost會額外進行畫面補償,達到「不易察覺」畫面差異的程度。 目前官方還沒有正式的詳細介紹這兩項功能,實際上線日期也尚未確定,但如果消息屬實,或許能夠讓AMD的RX 6000顯示卡在弱勢的光追遊戲上扳回一城,使顯示卡的香氣更為濃郁。(然後更加缺貨,誤!)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入門用戶得強迫升級?!B460、H410主機板不支援Intel Rocket Lake處理器
Intel Rocket Lake即將登場,從先前各方大神與官方自行公布的測試來看,這次Intel為了迎戰強大的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在Rocket Lake擠了不少牙膏,相當有可能會奪回最強單核寶座(多核就不好說了XD!)。 先不提處理器本身,相信網友們近日已經看到隨著Rocket Lake即將升空,各家廠商的Z590晶片組主機板也已經陸續登場準備迎接這顆Intel第11代處理器,不過由於腳位相同緣故,400晶片組的主機板理論上也同樣支援Rocket Lake處理器,讓舊用戶要升級可以稍微省一筆預算。 本想說這次Intel終於久違的佛心不強迫舊用戶得全面升級,但事實似乎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美好,近日在Intel官網上可以看到,官方表示Z490、H470可透過BIOS更新來支援這沒有問題,令人疑惑的是B460、H410卻不支援Rocket Lake,看來入門用戶想要有火箭的效能勢必得又得花一筆預算了。 為何這兩張入門板子無法支援全新的Rocket Lake呢?雖說B560與B460有一些差異,例如PCIe從原本1x16再增加了一條1x4,並支援了記憶體超頻以及WiFi 6(這得看廠商是否有搭載),而H510與H410更幾乎就只有WiFi 6差異,依照目前的規格來看實在很難理解為何這兩張板子無法支援(看來就是單純官方不給支援吧QQ)。 當然500系列與400系列主機板最大的差異就是支援了PCIe 4.0,但也代表玩家若沒有PCIe 4.0需求其實也不一定要把Z490、H470升級至500系列主機板。 況且依照目前Rocket Lake效能表現來看,真要一次升級(如果一定要用I家的話),還不如等第12代的Alder Lake比較實在,不僅製程、架構更新更值得期待,屆時搭配的600系列主機板還有可能支援DDR5、PCIe 5.0,而在腳位換成LGA 1700的狀況下,現在的500、400相信不用小編說大家也知道肯定無法相容,玩家們還是好好把錢存下來到年底、明年再來升級吧XD! (小編預測:相信會有廠商推出魔改BIOS來因應的,畢竟廠商也不是吃素的!不然是要怎麼賣啦~)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
吵完Ryzen 5000,再來鬧M1?Intel端出數據,聲稱自己的性能仍大勝蘋果M1晶片!
自從蘋果(Apple)推出M1自研ARM架構晶片後,雖還是存在一些Bug或是缺漏,但整體而言頗受媒體與消費者好評,而與蘋果分手的Intel,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後,在Bob Swan退任之前,Intel總算沉不住氣,丟出了一連串「測試數據」來證明自家的處理器還是優於M1。 Intel這個手法是不是似曾相似?沒錯,AMD 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推出的時候,Intel也搞了同樣的手法,以大量官方測試數據來試圖證明Intel處理器也優於Ryzen 5000,不過耐人尋味的是,AMD面對Intel這些數據嘲諷,似乎不想做任何回應。 以一般消費市場面來看,Intel與AMD都處在同一個Windows平台上,如果想要拿來做性能對比,說起來其實無可厚非,但M1晶片處於macOS平台上,消費者面向與主打市場都完全不同,依照小編看來,Intel此舉是不是有點過於躁進? 在報導中指出,Intel以精心製作的數據來宣示Intel Core i7系列都能大大超越M1的性能。 當然,Intel當然把運行速度拿來做首當其衝的對比數據,Intel 使用了WebXPRT3和Office 365做為比較基準,在WebXPRT3上,大部分測試都是打平或者是Intel勝出約莫3成的數據,但在Denoise AI、Gigapixel AI的測試數據中,Intel的數據卻直接突破天際,大勝M1將近3倍效能,有趣的是Gigapixel AI有一個進階功能名為Intel devices optimization(Intel優化的意思)。 Office 365的測試數據則是直接樂勝M1晶片2倍以上的效能,但小編就弱弱的說一句,macOS有內建的Page對應Word、Keynote對應PowerPoint、Numbers對應Excel,而且不得不說,macOS在Office的運作與應用上,其實本身就自帶問題,即使相容在macOS上,有時候也是會出現運行失誤的狀況,並不會像在Windows平台上使用的那麼順暢。 創作者部分,Intel選了Handbrake、Topaz Labs的AI測試、Adobe Premier Pro、Adobe Photoshop及Adobe Lightroom Classic進行測試,當然大部分還是Intel佔了接近5成的數據勝率,不過那個Topaz Labs啊,有針對Intel的硬體進行最佳化啊;且如今在M1晶片的推出之後,許多以前相容macOS的應用程式必須打掉重來,因此可想而知,初代M1晶片與諸多應用程式肯定還需要諸多磨合期,那我們大Intel這種數據測試,也告誡玩家們,廠商提供的官方數據不可盡信。 甚至,Intel還將M1拿來測試遊戲,第一,小編想說的是,Mac使用者從古至今就不是拿來打遊戲用的,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第二,macOS對遊戲的相容性與支援是出了名不友善,即使使用模擬器來跑遊戲,那也無法確切發揮M1的性能,在Mac系列更換M1晶片時,都還是使用Intel處理器,那時候的遊戲支援度還是一樣非常非常非常低啊,因此,Intel提出遊戲測試,豈不是也打了自己的臉? 更有意思的是,Intel選了Acer Swift 5來與M1 MacBook Air進行續航力測試,雖然兩者的電力表現不分軒輊,但處理器只是整個筆電中的其中一個零件,Acer Swift 5與M1 MacBook Air的規格配備完全不同,在電力續航或耗損的狀態下,本就會因其他零件的功耗而有所不同,除非Intel能找來完全和M1 MacBook Air相同零組件、只有處理器是Intel的筆電,否則電力比較根本沒有意義。(小編還以為Intel拿了自家生產的筆電來測試,哈) Intel丟數據來發動媒體攻勢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比較耐人尋味的是,蘋果首發自研處理晶片,Intel就拿來與之相比,是不是突然驚覺M1處理器其實還滿強的啊?所以才會突然跳腳,丟出一大堆數據來說:我們Intel還是比較好? 但最後,小編只有一句話想說:Mac使用者依舊會繼續使用Mac,而所謂的Intel處理器的PC玩家們依舊還是會使用PC,Intel還是乖乖擠牙膏吧,再多的數據或是媒體攻勢,只會讓玩家們更嗤之以鼻。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ouTube頻道: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Tele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